阅读:3683回复:2

【钢琴百科】会陪练的妈妈,胜过陪练老师!!!!

楼主#
更多 发布于:2014-11-15 22:09
      很多琴童妈妈都会给自己的孩子做陪练,但是你真的做对了吗?我们会告诉家长们最实用有效的陪练方法。
       首先,我们会提出一个问题——你希望通过你的陪练,让孩子得到什么效果?

       之所以先问这个问题,是因为很多妈妈在给孩子陪练这件事情上是无目的性的,也就是为了陪伴而陪伴,并且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为基本手段的。我们喜欢用逻辑的方式解决问题,不管你用什么方式,这个方式肯定是为了目的而服务的。

      那么我们就来明确一下你的目的,你希望通过自己的陪练,让孩子得到的效果是(可以多选)
 A、学习、练习作品(认谱子、帮孩子发现错音等)
 B、纠正孩子手型
 C、提醒孩子,老师上课教的新东西
 D、看着他(她),怕孩子偷懒
 E、孩子喜欢练琴让我陪着
如果你心里面已经明确了答案,那么我们就来揭晓这个测试的结果。
      选择A: 为了防止孩子出错,你把自己当成了孩子学习的同伴,甚至是临时充当老师的角色。要知道,孩子是初学者,必要的犯错及错误纠正过程应该体验,老师也应该知道孩子练琴时出现问题,这样才会综合孩子的情况,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内容。如果妈妈们在家充当了部分老师的角色,除了自己很累以外(毕竟自己也是初学),最重要的是你会让老师产生错觉,觉得自己目前的教学方法是适合孩子的,这就得不偿失了。
      选择B:深受“手型决定一切”的毒害。不知曾几何时,“手型”这个词成为了中国琴童的试金石,大量的家长甚至是老师都对“手型”会影响今后弹琴的水平深信不疑(这个问题以后我们会做专门的讲解)。一方面,注重“手型”而忽略了孩子其他音乐能力的培养,显然这在钢琴学习中是偏科的;另一方面,既然现在没有确定孩子走钢琴专业的道路,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兴趣和提高综合素质(PS:就算“手型”真的很重要),更没必要纠结“手型”,孩子的音乐感知力获得了培养,这不就是我们要的吗?

      选择C:基本把自己变成“复读机”和“监视器”了。老师课堂所讲的新知识,不是要孩子在下一节课就完全掌握。我们任何人学习和掌握知识都需要一个过程,而这正是“试错”与“领悟”交替作用的结果。回忆我们小时候的学习过程,哪个不是被老师提醒了又提醒,而这个过程如果有家长“亲情”的参与,就很容易升级成考量孩子“态度”的大问题。换句话说,不要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,纠结于对错,毕竟家长也只能使用老师的评判标准,但是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,你能确定老师判断的就一定对吗?
       选择D:“监工”的角色历来都是反派,而当你把自己引到那个方向上,就很难再回头。孩子只会有两个发展结果:要么成为像朗朗那样走专业路线(你得像朗朗爸爸那样卖房子、辞工作);要么你就等着孩子跟你反目,拒绝学钢琴好了(这只是时间问题)。用换位思考就很容易明白:你的老板天天坐在你旁边监视你的工作情况,你能坚持多久?或者你的家人监视你干家务,你能坚持多久?再或者你去逛街,你的姐妹监视你,不准你购买喜欢但不实用的东西,你能坚持多久?好了,不要忘记那还只是个孩子。
       选择E:被孩子“粘着”的感觉未必次次都那么美好,当你给孩子养成了练琴你必然陪伴的习惯,困扰你的往往是在孩子练琴和自己做事之间的两难选择。而这种“陪伴习惯”的“断奶期”也会持续很久,最容易导致的就是孩子因为你陪伴时间的缩短,而严重影响练琴效果,甚至是终止学习,最后无论孩子还是你自己,都会把这个结果归罪到你的身上。好吧~简化一些就是:孩子之所以没有把学习钢琴坚持下去,就是因为妈妈没时间陪着。


最新喜欢:

王秋实王秋实
沙发#
发布于:2014-11-18 17:59
吴老师看了您的分析感觉都很在理,那孩子学琴家长该如果做?我家是每天自已练的,家长只是做听众,家长想听的曲她都愿意弹,还喜欢弹没学过的。后果是,孩子很喜欢弹琴,但手型不理想。
板凳#
发布于:2014-11-23 14:47
陈若瑶:吴老师看了您的分析感觉都很在理,那孩子学琴家长该如果做?我家是每天自已练的,家长只是做听众,家长想听的曲她都愿意弹,还喜欢弹没学过的。后果是,孩子很喜欢弹琴,但手型不理想。回到原帖
小朋友喜欢弹琴很好,说明她感兴趣,如果像您说的手型不是特别理想的话,家长可以稍微提醒,多关注手型,但也不能一味的只顾手型,不要太严格也不能放任不管。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意见,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。
游客

返回顶部